首页 > 品牌 > 新闻中心
Article details新闻中心 >

一个哈佛女硕士,专门回上海做垃圾分类:小区干净了,房价才会涨

日期:06-30 作者:仁晟装饰  来源:秦皇岛装修公司    浏览:

  周春是一个地道的上海人,

  2016年6月她从哈佛大学研究生毕业后,

  放弃了高薪的工作机会,

  回国专心做起了垃圾分类的社区工作。

  一年时间,

  她跑遍88个小区,手把手教居民垃圾分类。

  遇到不理解的居民,她这样劝说:

  “垃圾分类最直接的好处,

  就是小区干净了,

  房价就会涨。”

  这件事情迫在眉睫,

  以现在15天堆起一个金茂大厦(高420.5米)

  的垃圾堆积速度,

  明年的上海就要装不下这些垃圾了。

  今年7月,

  中国的垃圾分类将要进入“强制时代”。

  “你垃圾分类了吗?”“你是什么垃圾?”

  最近成为了每一个上海人的常用语。

  不止是上海,

  有46个城市都被下了硬指标。

  深圳、厦门、宁波、杭州、苏州等许多城市

  都已经花了很大功夫做垃圾分类。

  但很多人不知道,

  垃圾分类在中国,已经推行了19年。

  周春和伙伴们的工作,才刚刚开始……

  自述 周春 编辑 谭伊白

  2016年6月,我从哈佛大学研究生毕业,决心要回到国内,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做些事情。春天的波士顿码头波光粼粼,我站在岸边凝视着查尔斯河,脑海中萦绕着无数同学问我的问题:为什么不留在美国?大家都去联合国、世界银行,为什么你不选择留下来,站上更高的舞台?

  这不是我第一次踏入迷局了,我,究竟为什么要回国来做垃圾分类?凭我一己之力,又能做些什么?

  做垃圾分类不到一年时间,上海的88个小区在我和同事们的努力下,很多阿姨伯伯能自主进行垃圾分类,有的小区甚至做到了接近100%提前分类。这个过程不容易,我被居委、物业、业委一次次拒绝过,也眼睁睁看着居民把垃圾往志愿者脸上扔却无力阻止,但我知道垃圾分类这件事在中国,是必须要做的了。

  日本严格的分类垃圾桶

  中国垃圾分类,早在19年前

  中国其实在19年前就提出了垃圾分类,只不过重视力度不够,所以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。其实日本也推了很多年,而且当时比我们冲突更激烈。因为他们是岛国,没有地方填垃圾,大家都开始了一个叫“东京垃圾战争”的事件,互相吵说你的垃圾不能放在我这儿。

  现在日本应该是全世界对于垃圾要求最严格的国家,他们的垃圾分类可以细分到十几项,每条街道收集垃圾的日子都有可能不一样。比如有的街道每周二、周五扔可燃垃圾,周三扔再生利用资源垃圾,每个月的第一个和第三个周六扔金属、玻璃器皿。

  街边也会贴满警告:在日本,根据《废弃物处理和清扫法律》,违法者会被处以五年以下的监禁或者一千万日元(约63万人民币)以下的罚款。

  而在韩国,几乎可回收的物品在包装上就会有明显的标识,写明这是“纸、玻璃、铁罐”中的哪一类,方便居民投放。

  欧美国家的环保运动是在1970年左右开始的,美国作家蕾切尔·卡逊写的《寂静的春天》,讲的就是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、生态破坏,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,它揭开了国外环保主义的序幕。

  所以我们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垃圾分类这块的差距大概是20年,在环境保护上与欧美国家相差40年左右。

  但是中国的垃圾成分跟美国甚至跟日本都很不一样。美国和日本的厨余垃圾占所有垃圾的重量是少于20%的,特别是在美国,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厨余粉碎机,它直接就冲到下水道去了,日本的话是直接焚烧掉的。

  但是中国的厨余垃圾,占所有垃圾的比重要到60%。这跟饮食习惯有关,日本大多卖的是净菜,买回来是不用摘的,所以从源头开始就已经做了减量。所以我们的压力本就比较大。

  现在上海的垃圾生产量,是15天填出一座金贸大厦的速度。但如果从源头分类,理论上只有10%的垃圾需要填埋或焚烧。上海每天有2万吨生活垃圾,如果真能减到每天2千吨,我们就再也不用建新的填埋焚烧厂了。

  周春在哈佛课堂上(第一排右一)

  为了回国做环保,我去读了哈佛

  我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,小时候我们家在上海的农村,就离老港填埋场不远。我到现在都还记得,我家旁边的滩涂和斜坡都被其他地方偷倒过来的生活垃圾给填平了。

  我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去做了5年公务员,一次偶然的机会出了趟国,到了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,那是我第一次出国,受到的冲击特别大——原来树叶不应该是灰色的,原来天空应该是蓝色的。

  在无人区荒野吃晚饭(左二)

  所以回来之后,我直接就递了辞职信,在一个环保组织做志愿者,去到海拔4600米的青藏高原无人区守护一种叫斑头雁的动物。

  直到2013年,我先生申请到哈佛医学院读博士后,我就也跟着去了美国。最初纯粹是去陪读的,便开始做志愿者,给无家可归的妇女施舍粥、去有机农场拔草、陪老太太聊天这种,但我最想做的还是去环保类的公益组织。

  参加2016阿联酋新能源峰会(左二)

  终于有一个环保组织要我,做海平面上升项目。这个组织还有一个持续了40年的环保项目,就是在波士顿码头捞海面上的垃圾。现在看上去波光粼粼的查尔斯河,40年前是非常丑的,一英里之外都是臭的,沿途都是设好的标志,告诫你水里面的鱼不能吃。

  这给我的触动很大。后来我还是想回国,在回来之前,我想去系统学习一下环保的公益组织是怎么运作的。

  于是就申请了哈佛大学,我在申请书里写得很清楚,我说我想回我的故乡,我想回上海,我想创一个环境保护组织帮助家乡的人。运气比较好,我申请到了,而且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,而且当时我其实已经意外怀孕有八个多月了。

  周春一心建立国内的环境保护组织

  毕业后我回到了国内,去年六月份,我接下了第一个垃圾分类的项目。

  我发现所有的环境污染问题中,垃圾分类是现阶段的刚需。因为这是一个最直观的东西,农药污染、空气污染、水土污染都看不太出来,但垃圾就在那里,看得到摸得着。

  我们第一次去跟居委讨论垃圾分类方案时,大家心里直打鼓:这是个建于50年代的老旧小区,高空抛物,甚至随地大小便的人都还有,垃圾分类这事,真的能做成吗?这也是国内垃圾分类普遍遇到的问题。

  志愿者开始执勤时,正是上海最阴冷潮湿的11月,天天下雨,志愿者们岁数都大了,这雨下得我心里颤悠悠的。但他们的执着不仅感动了我们,也感动了小区的居民。

  志愿者值勤一个月后,1367户的小区,执勤时间段70%的居民都拎着干湿两个垃圾袋来倒垃圾,并主动除袋。可回收垃圾每个月都能回收6吨以上。小区每天送去填埋焚烧的垃圾从原来的45桶,降到了28桶。

  居民意见大

  到目前为止,我已经做了88个小区,困难度也是一个比一个高。最难的那种小区是在每个楼层里都有垃圾桶,如果要定时定点,就必定要撤掉楼层桶,反对的声音特别大。现在最有意思的反馈是,居民拒绝垃圾分类是因为不想多买垃圾桶,他对我说:“你给我买垃圾桶我就分!”

  还有比如说体量特别大接近2000户的小区,如果物业和业委都不配合,简直难上加难。

  三无小区多

  还有那种三无小区——无物业,无保洁,无门卫。居民们能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就不错了。还有一些拆迁小区,前一阵才打电话跟我说:“我们不要装垃圾桶,装了垃圾桶,小区变好看了,到时候不拆迁了你负责啊?”

  后端跟不上

  垃圾分类其实链条很长,第一段就是政府和公益组织的宣传和倡导,第二段是垃圾的收运和流通,第三段则是处置,填埋或者焚烧。这三段里面只要有一段没做好,它整个链条就是断的。

  所以经常有居民质疑:我分了之后,保洁员还不是倒到一起,一辆车一锅端走,那有什么用?其实我们现在各个阶段都在加大力度了,从2月20日起,上海全市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982辆、干垃圾车3135辆、有害垃圾车49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32辆。

  需要让大家知道,后面的人也在努力。

  人力成本高

  也有许多文章质疑,垃圾分类的人力成本太高了,提出为何不每个小区配备专人分类,省去居民的麻烦。但如果目光长远来看,只要居民养成习惯之后,后面就没有成本了。而且如果不是源头分,很多原本可以回收的纸张等会被湿垃圾污染,再也不能回收。要我选择长痛还是短痛,我觉得还是短痛比较好。

  周春与团队

  “垃圾分类了,房价就会涨”

  我面试员工的时候会直接问,你能不能挨骂,如果你脸皮薄挨不了骂就不用来了。因为之前有过一个例子,招的一个女生她来到的第二天,执行了两次之后就受不了了,她说:“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子的,我想象中公益组织社工,应该是以心感动心,为什么我劝说他们分类,他们都不理我,还恶狠狠的。”

  一开始招志愿者的时候我们非常不接地气,我跟他讲环保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他眼神是空洞的。但如果我跟他说:“你们现在楼层里垃圾桶很臭对不对,撤掉之后就不臭了,而且干净了没有蟑螂了。”找小点去讲,他们就能理解了。

  组建志愿者的团队我们会培训得非常细,甚至话术都有。比较典型的是执行的时候,我们会跟他们说要定好自己的定位,你是居民的榜样,你可以说:“今天我帮你拆了,帮你分了,明天你来自己分好不好?

  很多居民不会听你讲环保,也不管为了什么子孙后代。但如果你跟他说,垃圾分类了,小区干净了,房价就会涨,他就同意了。

  现在政府大力推进垃圾分类,很明显对我们的工作帮助很大。虽说很多人不支持处罚的制度,但奖励制度我们也早就做过了,比如“绿色账户”推了十几年,就是你分得好,就奖励一只牙膏,等等这类的方法都尝试过。

  这是一个需要全民努力的事情,它要改变的是人的习惯和惰性。虽然道阻且长,但这一年多来的成效也让我充满信心,每一个国家推进垃圾分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我们难道就做不到吗?

  前不久,一条发布了“垃圾分类”的调查问卷,想听听普通民众的声音,在我们获得的200多条回复中,52%的读者所在的城市已经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政策,且97%的人认为垃圾分类很有必要。

  @牛八

  垃圾分类很有必要,环境已经很差了,不能继续差下去了,人类必须自救。

  @夏沫

  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。

  @小欣

  出去骑车,看周边的村庄快要被垃圾淹没了。放眼世界,垃圾也是无处不在,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了。

  @阿张

  我觉得没有必要,可以通过技术解决的问题没必要给居民添加负担。中国禁止进口垃圾,以后日本所谓的垃圾分类处理也将原形毕现。

  《条例》中表示,垃圾不仅要分类,还要定时定点。上海很多小区楼道内的垃圾桶被撤除,统一要到小区门口丢垃圾,丢垃圾的时间也有明确规定。75%的人表示坚决支持并会严格执行,也有17%的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,但不需要强制。

  @小喵

  定时定点丢垃圾太不方便了。为什么要规定丢的时间?这个时间段对上班族来说也很不友好。

  @琳琳

  撤销普通垃圾桶的行为完全不能理解,考虑过996员工的感受吗?心急吃不了热豆腐。

  @妍妍

  我没有生活在上海,不过在7月我会去上海打暑期工,到时候一定会遵守,真的很希望中国人民全部都可以慢慢地养成这一习惯。

  @瑞恩

  因为觉得湿垃圾处理起来很麻烦,所以现在尽量不点外卖了,菜也是吃多少买多少,少产生厨余垃圾,从源头解决,这件事就会轻松很多。

  目前分类标准按照湿垃圾、干垃圾、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四大类区分,而在问卷调查中,只有38%的读者表示自己非常清楚该如何分类。

  @Phil

  我觉得个体上应该尽量简化分类,例如就分干湿就好,分类越细对执行个体理解要求越高,容易产生混乱。

  @塔子

  听说一只小龙虾要分成好几种垃圾去扔,什么整只小龙虾是湿垃圾,龙虾壳是干垃圾,网上这些分类信息是否正确我觉得都还有待考证,这让我们怎么分?

  我们也询问了读者,是否有在严格垃圾分类的国家生活过的经历,他们又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,多数人都提到了邻国日本。

  @香菇

  在东京生活过,他们的垃圾站简直干净到可以在里面喝咖啡。

  @倩倩

  看到东南亚国家很多是用树叶包裹食物,觉得很环保,中国以前买菜也是拎个菜篮子或者用稻草一捆,现在塑料袋太方便了反而不是好事。

  @Ayaka

  之前研究生在英国读的。每个宿舍厨房都会有4个垃圾桶,而且公告板上其实都有很明确的图示,操作起来非常简单。垃圾都会有专人来收。其实各个国家的学生很容易就接受这件事,而且会变成一种习惯,就跟吃饭喝水一样,并没有特殊之处。

  @艳艳

  有看到日本小学的教育,从小就养成习惯,牛奶盒都是拆开洗干净然后放到一起回收,让人感觉很感动。

  @Celine

  台湾地区的垃圾分类很严格,也有好一段时间了。而且从学校开始,观念得从小抓起。一开始推广也是采取有罚则的制度。

  @阳光

  我在30年前读中学时,就从课本上知道了日本的垃圾分类,从那时起我就在盼望着中国大陆什么时候能进行垃圾分类。前几年从电视上看到在台湾乡村的人们都会给垃圾分类时,就希望我们的这个时间不会到来得太晚。

  在上海试行的这段期间内,网络上有很多个版本的分类标准,有些正确,有些却是哗众取宠。大家可以按照以下的记忆口诀来区分:

  泔脚猪能吃,湿垃圾收起;

  化学易燃爆,轻放有害里;

  纸塑玻金纺,都是可回收;

  不知放哪里,投进干垃圾。

  1. 一个垃圾桶也可以用夹子分别固定两个垃圾袋,来区分干湿。

  2. 凑不上丢垃圾时间,又有湿垃圾产生的,可以买一个堆肥桶把湿垃圾堆肥种花。

  3. 卫生间产生的几乎是干垃圾,厨房几乎是湿垃圾,这两个地方分别放一个垃圾桶,几乎干湿就能分离了。

  4. 尽量节省空间就能减少丢垃圾的次数,比如铝罐压扁后再放进自家垃圾桶。

  最后,我们来做个小测试吧!请问以下物品分别属于哪类垃圾?(答案见题目最后)

上一篇:求助这是质量问题吗?提醒你装修后谨慎干这事儿

下一篇:装修新手必看的N个防入坑避雷守则,火速get起来!

快速链接: 首页 活动专区 案例 团队 工艺 服务 品牌
推荐案例Recommendation case 更多